#历史开讲#炒股配资找配资i
大家好,我是猫叔儿,喜欢人文历史,换一个视角为大家解构历史故事【上方点击关注】
公元前326年,赵肃侯去世,赵雍即位,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。赵雍此时还很年少,朝政由赵肃侯安排的三老把持,可谓主少国疑。
《史记》:武灵王少,未能听政,博闻师三人,左右司过三人。
就在这个时候,魏、楚、秦、燕、齐五大诸侯国,在魏惠王的撺掇下各派一万精锐部队,来参加赵肃侯的葬礼。赵雍站在城头心想:你们礼貌吗?到底是来奔丧的,还是来搞事情的!简直欺人太甚!
《史记》:二十四年,肃侯卒。秦、楚、燕、齐、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。
这件事,最后在重臣肥义的斡旋下巧妙化解了。但这给赵雍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伤害,也间接促成了赵国“胡服骑射”改革。胡服骑射让赵国国力大增,成为了战国后期东方六国的扛把子,甚至是东方仅存的能唯一与秦抗衡的大国。
展开剩余90%胡服骑射,顾名思义学习胡人的穿着,练习骑马射箭。直白的说,赵国按照胡人的军事建制,建立起了一支骑兵为主体的军队。这支骑兵就是“赵边骑”,被后世史学家和现代历史爱好者吹的神乎其神,堪称战国特种兵!据说,正是靠着这支骑兵,赵国得以称雄!
史书讲述的历史关系总是如此的简单,仔细想一想真的是这么回事吗?骑兵在当时真的有如此重要的压倒性优势?为什么其他六国没有仿效赵国改革?为什么后来长平之战中,这支赵边骑却隐身了,反而让秦国的轻兵骑士断了粮道?
这一切的疑问,我们还是要从战国时期的冷兵器战争开始讲起。
战国时代,骑兵到底能不能作为主体兵种?
战国时期的冷兵器战争到底是怎么打得?
自春秋末年以来,
列国的战争形式主要是以步兵面对面近战砍杀肉搏为主,步兵是绝对的主角。
当然并不是说,战车就完全退出舞台了。战车和骑兵都是当时的辅助兵种。
参看战国时期的军事著作《六滔》得知:
战车主要是用强攻手段冲击敌军步兵军阵,或者截击行军状态的强敌。因为战车的速度快,有强大的冲击力。骑兵的主要作用,是负责侦查,破坏敌军粮道,或者与敌军骑兵作战。
《六滔·均兵篇》:车者,军之羽翼也,所以陷坚陈,要强敌,遮走北也;骑者,军之伺候也,所以踵败军,绝粮道,击便寇也。
骑兵虽然同样机动性高,但一般并不用于冲击敌方军阵。因为此时的骑兵尚无马镫,并不能形成有效冲击。
学过物理的都知道,力的作用是相互的。没有马镫,在冲击过程中,被先撅下来的肯定是骑兵。当时的骑兵,多以骑射为主。无马镫的骑射骑兵,冲击步兵方阵就是自导死路!
严密的步兵军阵中,外层有大量装备戟盾、矛盾的兵士,内有强弓手。骑兵冲锋,会受到方阵弓手的饱和式打击。
步兵弓手是不用瞄准的,都是向天45°对一个区域交叉射击,不追求准度,只求全覆盖。而骑兵骑射,在奔驰的马背上,还要瞄准,且不易发力,骑手的射程也比不上步兵弓手,况且步兵还有盾牌保护。
所以,
战国和秦汉之际,几乎没有单纯骑兵击败成建制步兵的战例。
当时骑兵对步兵的战术主要是“薄”“翼”,什么意思呢?就是
贴近步兵方阵奔驰,但不正面冲锋,同时向敌军射箭制造紧张气氛,使其丧失斗志溃逃。
所以,骑兵追击溃败的步兵方阵有奇效。《六滔》的“骑兵十胜”中,详细讲述了战国骑兵的战术方针。
《六滔·战骑篇》:吾骑翼而勿去,或驰而往,或驰而来,其疾如风,其暴如雷
咱们把时间线往后拉一拉,司马迁在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中,对于匈奴骑兵的作战方式,也有过讲述:匈奴人骑射作战“利则进,不利则退,不羞遁走”“见敌则逐利,如鸟之集;其困败,则瓦解云散”。
看起来,匈奴的骑兵更像一群老流氓,能占便宜我就跟你打,占不到便宜,我就跑,很是无赖。看司马迁的记载,也能看出司马迁对匈奴战法的轻蔑态度。同时,也再一次印证了,无马镫骑兵的作战特点。
另外,
骑兵部队有着高昂的建设成本。
由于
骑兵的技术性较强,对将领和战士的选拔非常严格。
骑射那玩意儿不是那么好练的,在移动中射击移动靶,射击时还处于极度颠簸状态,你想想,没长时间系统训练掌握不了的。游牧部族从小长在马背上,日积月累,每个壮年男子天生就是骑射战士。
但对于中原人来说,
训练骑兵就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、金钱,并且要求你选拔的战士还得有天赋,
就好比我们现在训练战机飞行员。
此外,
骑兵的装备也要比步兵复杂的多。
一般情况下,一个骑兵是要配两匹战马的。还需要上好的马具、精良的战甲、特制的弓箭、长短马刀等等,以及相关用具的生产、配套,这还是表面成本。
还有隐性成本:后勤相关服务,人的口粮和水,马的草料。特殊没有草料的情况下,马是要吃粮食的,马还是个直肠子,能吃能拉。战马生病,你还得配兽医。
可以说一个骑兵,背后需要跟着大量的服务人员,这高昂的建设成本只有富哥才能玩得起。
到了汉武帝时期,武帝收集当时整个华夏大地的财富,也才组建了十万骑兵军团。
讲述下来,我们可以发现,骑兵训练成本高,且此时无法对步兵形成碾压之势。所以骑兵在战国时代是做不了军队中的主体兵种的,那么赵国所组建的骑兵部队应该规模不大,据《战国策》记载,骑兵部队大概在一万人左右。
真正的胡服改革
那么问题来了,胡服骑射的改革重点到底是什么呢?
与其说这是一场军事改革,倒不如说它
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文化革新、民族融合
。“胡服骑射”在赵军中的改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。
赵雍对于胡文化的取长补短,涉及的面很广。在全国范围内,上到宗室下到平民,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胡服改革。这是华夏历史上,首次对外族文化的接纳。
在我们的历史上,商代对异族的态度是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“。别说接纳异族文化了,异族在商人眼里跟牛羊无异,是可以随意宰杀且无任何道德负担的。哪怕你臣服于商王都不行,就只能是商人的祭祀材料。
到了周王朝,周人开始变的包容和开放,对于异族不再像商人那么残酷,也愿意接纳异族人。但是有个前提:你得承认周天子的权威,你得服王化,你得”汉化“。不然,即使是与周人同宗的姬姓羌人,周人一样视你为戎狄。
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,打破了服饰的民族界限,弱化了夷夏民族的身份标识。这一系列操作,帮助赵国解决了国内的两大难题:
第一、完成了对林胡、楼烦、中山等的征服和同化。
我们直接拿赵国的国中之国中山来举例:中山国也是胡人背景,是由白狄建立起的国家。经中原文化的同化,到战国时期,中山其实已经是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混合体国家。民风彪悍,国虽小,战斗力却不弱,一度成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。
魏文侯时期,虽被乐羊灭国。但中山国君带着部队,进山打游击去了。后来在中山桓公的努力下,中山国得以复国。魏国为什么没有消化掉中山国?缺乏文化认同是主因。
当时的主流思想,是瞧不上中山这种戎狄国家的。中山人自然和魏国人尿不到一个壶里,复国运动就没有停过,最后魏国索性也放弃了这块儿鸡肋之地。
赵国处在华夏北境,周遭被胡人环绕,赵国的扩展同样会有同样的问题。
如何消除隔阂,让占领区的胡人认同“我也是赵人”;切实从已占领土获得人口和资源,真正从内里增强国家实力才是重中之重!胡服骑射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《史记》记载,胡服骑射后,赵国从胡地获得了大量的兵员。
《史记·赵世家》:代相赵固主胡,致其兵。
第二,解决了国家的内部矛盾。
由于太行山的阻隔,中山国把赵国的领土分成南北两块儿。北部代郡、云中、晋北地区因靠近胡地,生活文化同游牧民族相近。北部地区,属于赵国的老根据地和南部邯郸同样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。
邯郸派自认华夏正统,觉得北方野蛮落后,文化素质低。代郡派则认为,邯郸派花里胡哨,竟是繁文缛节,战斗力低下。两个地区矛盾尖锐,互相看不起。
胡服改革,等于是统一了赵国国内思想,让君臣得以一致对外,增强了赵国的国家竞争力!
赵武灵王的“胡服骑射”可能是中原地区成建制训练骑兵的始祖,还没有定论。如果是,那他在中国军事史上,确实掀起了一次大变革。
但我更认可他政治家的一面,
胡服改革促进了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融合,也消弭了赵人、胡人心理上的胡、汉差异。从而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,增强了胡人对华夏的归属感,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,促进了秦汉时期全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。
梁启超说赵武灵王是自商、周以来四千年中的第一伟人,给的评价颇高。咱先不论是不是第一,但足以证明了赵武灵王的历史地位。
往期精彩
伊阙之战,杀神登场!看白起如何打出斩杀24万敌军的神仙战役
一口气看完炒股配资找配资i,大秦“铁血外戚”穰侯魏冉,跌宕起伏的一生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