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桃江县中医医院##益阳头条#
中风,相信大家都听说过,在老年人中很常见,中风一旦发生就会对脑部造成损害,严重可能导致死亡。
55岁之后,每增加 10 岁中风的风险会增加一倍。
一、什么是中风?
桃江县中医医院专家表示,脑卒中(俗称“中风”)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,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。
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、致残率高、死亡率高、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“五高”特点。
然而,魔都是一个龙潭虎穴之地,在这里打拼的人都是各个地方的精英,一没文化二没形象的凤姐自然被埋没了。后来,她好不容易在家乐福找了一份收银员工作。
脑卒中发病急、病情进展迅速、后果严重,可导致肢体瘫痪、语言障碍、吞咽困难、认知障碍、精神抑郁等危害,给个人、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。
中风的危害非常大,它可以导致患者死亡、永久性残疾、失明、肢体瘫痪、无法行走、认知障碍等。中风还会引起许多并发症,如肺炎、尿路感染、褥疮等,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。
中风的高发人群包括老年人、高血压患者、糖尿病患者、肥胖患者、长期吸烟饮酒者等。
此外,缺乏运动或身体锻炼、饮食不健康、长期情绪紧张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。
二、脑血栓和脑梗死的关系?
在临床上,为了方便患者理解,医生会将脑血栓和脑栓塞统称为脑梗,但其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。
脑血栓,全称是“脑血栓形成”。脑动脉粥样硬化、狭窄了,很容易长血栓,血栓形成,就把脑血管堵住了,导致脑梗死。
像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“脑中风”,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脑血栓。然而,造成脑血管堵塞的原因不止是脑血栓形成,还有另一大类—— “脑栓塞”。
脑栓塞的栓子五花八门。比如颈动脉斑块脱落,房颤时心房里形成的血栓脱落,其他部位的肿瘤栓子,细菌栓子,脂肪栓子,还有空气栓子,甚至下肢静脉的血栓也可以进入脑血管造成栓塞。
为了更好理解,用一个比喻来说明:在一条河流中,长时间冲刷导致泥沙聚集于某一处,从而造成河道拥堵的,就相当于脑血栓;而脑栓塞好比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巨石堵塞住了河道。
总结下来,脑梗死是结果,脑血栓是脑梗死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。
三、如何尽早辨别中风前兆?
尽早辨别前兆、掌握急救知识,就能把伤害降至最低。这11种表现,可能是中风前兆:
1.哈欠不断
人在疲倦、睡眠不足等情况下打哈欠是正常的。如果没有以上原因存在的情况下,哈欠连天,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日趋严重,血管内径越来越小,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。
2.肢体麻木
中风发作前,有些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的现象,可见于手指、手臂、腿部、脸部等,比较多见一侧的上下肢麻木。
还有些患者肢体麻木会表现为行动迟缓,如吃饭时,手臂抬不高,或是走路时不明原因地摔倒等,这些不明原因的变化,均要引起重视。
手指麻木的异常感觉,在许多疾病中都可出现,如颈椎病、糖尿病。
虽然手指麻木不一定会中风,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来说,如果经常伴有头痛、眩晕、头重脚轻、舌头发胀等症状,且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,应多加以注意,警惕中风发生。
3.剧烈头痛
头痛同时还伴有恶心、呕吐等现象。这是由于脑部动脉内压力突然升高,使血管壁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的。
4.眼前黑蒙
突然一过性的眼前黑蒙,或者一只眼睛出现视物不清,看东西模糊,甚至出现重影。
5.眩晕
突然自觉头晕目眩,周围物件都在旋转,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,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,俗称“小中风”,应及早去医院请医生诊治,防止中风发生。
6.白天嗜睡
一些人在脑出血发病前会出现嗜睡症状,即便是在精神很好的白天也睡意明显、睡不够。
7.经常呛咳
在喝水或者进食的过程中莫名出现呛咳。据临床观察,少数中风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喝水或进食时偶尔呛咳,这是因为脑缺血引起吞咽神经核受损,导致咽部感觉丧失,使食物或水误入气管所致。研究表明,这很可能是中风的先兆。
8.握力下降
手臂突然失去握力,比如拿一个东西明显感觉拿住了,却掉在地上。
9.舌根发硬
忽然感觉舌根部僵硬,舌头胀大,吞咽困难,说话不清楚。查看舌头并无红肿现象。这是因为舌静脉循环不畅,代谢物质淤积,进而刺激舌神经所致。
10.说话不清
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地对话语理解障碍、交流障碍,甚至发言不清晰,舌头僵硬等现象,要检查是否可能是中风先兆。
11.常流鼻血
如果伴有高血压,还经常会出现流鼻血的症状要小心。
四、年轻人也会中风?
年轻人也会中风?现如今,脑梗死发病呈年轻化趋势,不再是“老年人专属”,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,包括熬夜、饮酒、吸烟等,也会导致高血糖、高血脂。
千万不要因为觉得自己年轻就忽视这些情况,也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,合理饮食,戒烟戒酒,避免熬夜,适当进行运动。
运动过少会使血液循环减慢,增加血液粘稠度,易形成血栓,另外,不爱喝水、偏爱一些重口味食物,如油炸、腌制类,也会增加卒中死亡的危险性。
五、如何预防中风?
1.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自我筛查
包括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吸烟、饮酒、超重与肥胖、不健康生活习惯,以及其他可能导致卒中的疾病等。
2. 控制好血压
3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,高血压患者应每月至少测量1次,同时还需进行药物治疗。
3.控制好血糖
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≥40岁时开始筛查,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。
4. 控制好血脂
血脂升高一般没有症状和异常体征,必须通过血脂检查才能及时发现,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,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,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该每3-6个月就要测定1次血脂。
5. 戒烟
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,所有人都应该主动拒绝吸烟,并避免二手烟危害。
6. 控制体重
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、良好的饮食习惯、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,有利于控制血压、减少卒中风险。
7. 健康饮食
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,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,每日食盐不超过5g,少油饮食,控制胆固醇、碳水化合物摄入,避免饮酒。
8. 科学运动
健康成年人每周参加3-4次有氧运动,每次持续40分钟以上,如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等,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有益身心的健身运动。
9. 积极治疗有关疾病,如心肌梗死、心房颤动、外周动脉疾病等。以上疾病人群的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,应定期体检复查,接受专科医生治疗,遵医嘱药物治疗。
10.保持规律的作息,避免熬夜、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。同时,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,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。
来源:桃江县中医医院 康复科
关注@湖南医聊,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!
(编辑ZS。图片来源网络股票配资客户,侵删)